2025年7月2日-4日,第二十届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胜利饭店如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北京昆虫学会昆虫分类与演化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河北、陕西、四川等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我院林美英、许浩2位教师也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

作为中国昆虫学会甲虫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我院林美英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甲虫,尤其是天牛科昆虫的分类研究。林美英做了题为《生物命名避坑指南(001)》的分享报告,详细解析了《国际动物命名法规》里常用的几条跟命名相关的条款(第31.1、32.5.2.4和58条),并结合《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中对应的条款(第60C.1、60D和23.1条等),分享了用人名、地名和字母命名物种时,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值得一提的是,鉴于会后一些感兴趣的同行向林美英索要PPT,因此她将PPT分享在了微信公众号上。截止到7月5日傍晚,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该推文被161个人转发,近2000人阅读。
作为四川省昆虫学会的理事,许浩副研究员在会场展示了学术墙报《中国“三有”保护物种褐斑背角花金龟的幼虫形态(鞘翅目:金龟科:花金龟亚科)》。该种是我国知名的观赏甲虫,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三有”名录)中。但是。当前我们对该物种的认知局限于成虫外部形态,其幼期形态以及生活习性,仍待深入了解。通过饲养技术的攻克,许浩及其学生实现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褐斑背角花金龟能够顺利渡过成虫产卵、幼虫生长、化蛹等关键发育阶段,完成其生活史。墙报通过大量图片展示了其幼虫关键结构的形态特征,为该保护物种的幼虫识别。该研究尝试通过人工繁育,减少观赏市场需求对野生种群的依赖,缓解与物种保护之间的矛盾。参会人员被精美的墙报吸引了驻足观看的同时,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

另外,借着这次参会机会,林美英和许浩还前往作为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主库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检视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所采集的天牛和花金龟标本,还与同行们就标本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文:林美英;图:许浩;审核:杨玉莲、吴庆贵、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