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上午,生命科学学院在入学教育期间特邀"五老"代表傅之屏教授在高新校区厚德楼239教室作专题报告。活动以"激发创新潜能,引领科技未来"为主题,通过科学家亲身经历的分享,引导2025级新生树立创新意识,勇担科技使命。

以故事启智:从教育工作者到科学发现者
傅之屏教授以三个科研故事开篇,生动诠释创新精神的可贵。他回顾了从基础教育工作者到高校教授的职业生涯,特别分享了1997年发现并命名"唇皱襞"的科研历程——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Clinical Anatomy》,彰显了长期积累与偶然发现的辩证关系。"保持对书籍的热爱与对世界的好奇",傅教授以此寄语新生,强调创新始于日常的观察与思考。

以战略明志:科技创新三步走与青年担当
报告中,傅教授系统解读了国家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结合全球专利申请量、诺贝尔奖获奖数据等对比分析,指出我国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领域仍存在提升空间。"创新不是实验室的孤岛,而是民族复兴的引擎",他勉励新生将个人探索融入国家需求,在生物科学、生态保护等前沿领域主动作为。
以实践育人:创新学院的绵师探索
作为全国师范院校中首个创办"创新学院"的先行者,傅教授详细介绍了绵阳师范学院的创新教育体系。该学院通过选拔机制、课程设计(含创新理论/实践课)及基础教育推广,构建了"全链条"培养模式。讲座前,傅教授特意准备互动纸条,引导学生写下探索方向,现场展示的"敢想方能敢为"手稿成为活动亮点。

以对话促思:新生互动点燃科技梦想
在问答环节,针对"大学生活规划""专业方向选择"等提问,傅教授强调"创新需要跨学科视野与失败勇气"。新生代表李明表示:"傅教授将'唇皱襞'发现比作'科研中的偶然必然',让我明白创新是长期主义者的奖赏。"

本次讲座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家精神与创新方法论的双重浸润,为新生扣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指出:"傅教授的分享既是科学启蒙,更是价值引领,期待新生在'五老'精神感召下,成长为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
傅之屏,1942年5月生,河北阳原人,中共党员,教授,曾任绵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科协主席、创新学院院长,川西北保护大熊猫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解剖学会会员,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绵阳市环保十佳人物,中国创新协会常任理事,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获得者,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专家。